12月2日讯 对于三大球运动会上空荡荡的看台,媒体人葛爱平在《东方体育日报》发表专栏文章进行了点评。他认为,群众基础才是一项运动发展的最根本因素。

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日前结束,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足篮排三大球集中比赛。这项赛事与1972年举办的第一届五项球类运动会颇为相似。当时,这场比赛不仅重新激活了中国体育,还吸引了众多观众。那时候许多基层场地成为赛场,而北京工体则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存在。

《三大球运动会冷清看台:缺乏群众基础难以发展顶尖水平》

回想起那个年代,观众反应非常热烈,每一场几乎都座无虚席,人们对各种体育赛事充满期待和激情。当然,当年的五项球类运动会并非单纯为了吸引观众,更重要的是将荒废已久的中国体育重新集合起来。两年后,中国代表团参加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,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三名的佳绩。

上世纪70年代,中国以专业队训练为主,通过教练在学校中挖掘有潜力的人选。然而,那时学生放学后的时间相对宽裕,他们常常去寻找地方踢足球或打篮球,因此教练能够轻易找到可塑之材。而且,有专业队参与的各类竞技活动也备受欢迎,无论是什么类型,总能见到爆满的人群。我小时候曾经喜欢下象棋,在人民广场附近观看过胡荣华与王嘉良的一场较量,看台上的座位也是坐得满满当当。

《三大球运动会冷清看台:缺乏群众基础难以发展顶尖水平》

据我了解,以往上海足球队的大部分成员都是通过街头野球被教练发现,然后逐级晋升至区少体校、市青年队,再到最终加入上海球队。但如今,即便是每天蹲守小区,也难觅一个孩子踢足球的身影。

说回刚刚结束的三大球运动会,我相信主办方初衷一致,希望推动发展,但没有坚实群众基础,一切努力都显得微不足道。在最近举行的一些决赛中,如上海足球队与山东队之间交锋,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竞争本身,而是四周看台上竟然空无一人。这可是18岁以下最佳水平球队之间的重要战役,却鲜有人前来观看。即使这些年轻人的家长,大多数也未必亲临现场,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很少见,更别提日本每年盛大的全国高中比赛了。

《三大球运动会冷清看台:缺乏群众基础难以发展顶尖水平》

这正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。不过,仅靠增加更多比赛无法改变这一状况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呢?这是个复杂而社会性的问题,目前令人沮丧的是,没有明确解决方案。同时,我们还需阻止职业项目(乒羽网除外)成绩日渐滑坡,要知道这条路注定漫长且艰辛,需要耐心等待变革出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