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找乔丹的接班人是一个历史性的特殊事件。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1990年代中期,NBA在失去乔丹后面临巨大真空时,各队急切而盲目地寻求替代者。可以想象,就像小龙女离开杨过后,他到处寻找白衣女子,最终却找到了陆无双;又如陈建斌失去了纯元,只能选择甄嬛来解闷。

随着乔丹两次复出,球迷们逐渐接受了“迈克尔确实已经离开”的现实,因此局势也有所缓和。然而,“谁将成为乔丹的接班人”这一问题与打法并没有必然关系。当年希尔和便士虽然风格与乔丹相差甚远,但依旧被媒体捧为他的继承者。而科比的打球方式更贴近于乔丹——这点连他本人都承认。但当科比成名之际,却并未获得如同希尔或便士那样迅速被推上接班人的待遇。

“寻找乔丹接班人:篮球界的传奇传承之路”

回顾90年代中期,那场迫切寻觅“ジョーダンの後継者”的计划,我们不妨看看整个大环境。在1980年代,由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·伯德拯救了NBA,而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种商业价值。从1979年开始,一些顶薪工资只有六十多万美元,到1992年伯德退役时已涨至300万,这就是市场魅力所在。

在1987年的总决赛中,凯尔特人与湖人的对决吸引了2412万观众收看,而前一年凯尔特人与火箭比赛平均观看人数则为1443万。显然,在篮球界无法忽视的是魔术师与伯德带来的影响力。同样,在1991年的总决赛公牛战湖人期间,有2391万人关注着这一盛事。但是,当魔术师因HIV病情以及随后的退役,加上梦一队横扫奥运会之后,全新的时代由此开启,以Jordan作为核心角色展现出来。

然而,自从1993年三连冠巅峰后的突然退役,使得NIKE股价当天瞬间下跌4%。短短三年内,不但失去了魔术师、伯德,还包括最具号召力的迈克尔·乔Dan,引发了一阵巨大的真空状态。进入94-95赛季,新秀格兰特·希尔以探花身份入行,并且表现优异,很快就入选全明星。他身高203厘米的小前锋兼突破分球高手,被认为可能成为下一位领军人物,即使其打法与老牌传奇相比几乎毫无关联。同时,同届的新秀哈达维因为组织能力强,也曾受到追捧,被期待能够传承起昔日辉煌。因此,无论实力如何,人气似乎才是真正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.

“寻找乔丹接班人:篮球界的传奇传承之路”

NBA对于新星寄予厚望,因为它渴望保持住那个“两米左右飘逸摇摆”的审美标准,以及不可否认的商业利益。例如,当听闻关于Michael Jordan归来的消息时,美国各地粉丝蜂拥购票,仅为了见证这个传奇再次登场。此外,与琼斯相关联的一系列品牌市值猛增,再加上他一句“I AM BACK”,让全国电视网纷纷停播节目进行报道,其经济效应可见一斑。不久之后,96年至98年的公牛再次实现三连冠,总决赛收视率节节攀升,从2486万一路增长至2904万创纪录,其中最后一场甚至达到3589万人,这是迄今为止NBA最高记录!

“寻找乔丹接班人:篮球界的传奇传承之路”

NFL及其他体育联盟对此感慨颇深:即使是在92年前景黯淡时期仍有鲨鱼、大梦等超豪华天赋存在,但是大家心中的偶像始终还是MJ。而这种心理反映出的,是大众对精神图腾难以割舍。一方面希望出现新生代超级巨星,同时又害怕再度遭遇另一轮低谷,如若真的丢掉这些标志性的人物,该何去何从?因此,对于那些虽非完全符合传统意义上的"接班人",只要拥有一点儿跟MJ相似之处,他们都会得到舆论热烈支持,比如斯塔克豪斯也是如此。


直到21世纪初,当科比真正用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,用一种极致模仿甚至超过原版的方法获取荣誉的时候,这个讨论声浪慢慢减弱,没有任何贬义意味,只不过单纯意味着:“我们终于走出了那段狂乱焦虑、急需填补缺口的发展阶段。”